常见脾胃病的8种证型
1 脾胃湿热:
病因:饮食不调,膏粱厚味,酿成湿热,内蕴脾胃而引起,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寒热错杂、湿热中阻。
症状:症见胃胀、纳差(无食欲)、厌食、口干、嘈杂(胃中空虚,似饥非饥,似辣非辣,似痛非痛,莫可名状,时作时止、无法形容的一种病证)、口苦、恶心、呕吐、反胃、嗳气、呃逆、反酸、胃脘灼热、口舌生疮、咽炎、咽部异物感、便溏或便秘、大便不爽。
西医多为浅表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。
2 脾胃虚寒:
病因:常食冷食,冷饮、水果失度,伤脾胃阳气。
病机:素体虚弱,饥饱失常,均可使胃气虚寒,脾胃阳虚,脉络失于濡润,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。女性更可导致带下稀薄、宫冷,痛经等证。
舌像:苔白,苔薄,或伴有齿痕。
症状:胃脘痛,食冷或遇冷加重,大便溏稀,怕冷。喜温喜按、大便溏稀。喜热食,即便在夏天也喜欢吃热东西,吃寒凉冰冷的食物则感胃脘不适。
西医多为浅表性胃炎。
3 肝胃不和:
病因:肝气犯胃。忧郁恼怒伤肝,肝气失于疏泄。
病机: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。肝气郁结以化火,火邪伤阴
症状:忧愁恼怒均可使疼痛加重,病程缠绵。多有腹胀、胁肋不适、善太息、嗳气、心情好时减轻,与情志精神关系较大。
西医多为浅表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。
4 胆胃不和:
病因:胆居六腑之首,与肝相表里,可以贮藏排泄胆汁,主决断,调节脏腑气机脾胃的功能、神志安宁与其相关。
病机:胆府郁热,上犯扰胃。
症状:常有消化不良的表现,胆汁反流入胃,症见胃痛,腹胀,腹痛,肋下胀痛,腹泻,恶心,口苦,口干,纳差等情况。
西医多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,幽门螺杆菌多为阳性。腹腔镜胆囊术后也会出现胆汁反流症状。
5 胃阴不足:
病因:长期胃炎未能彻底治愈,或无症状胃炎失于治疗。
病机:饮食不节,过食辛辣厚味,积热于内,或热病后期伤津,或情志不畅,气郁化火伤阴,致胃失和降所致。
症状:舌红少苔、痞满、呃逆、纳差、嘈杂、胃胀、口渴口干、大便干燥或便秘、手心脚心自感发热、易生口腔溃疡、面部多有雀斑、黄褐斑。喜欢凉饮和偏寒凉的食物,严重者冬天亦如此。
西医多为浅表性胃炎。
6 脾胃虚弱(含脾虚证):
病因: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,为后天之本。先天不足、素体虚弱、后天失养、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、忧思日久、年老体衰、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,失于调养。
病机:脾气亏虚,导致气血生化乏源,形成脾气虚证。脾主湿,喜燥恶湿。脾脏失运化,湿邪由生,内伤脏腑。
症状: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,大便次数明显增多,伴有不消化食物,大便时泻时溏,迁延反复,纳呆,食后脘闷不舒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西医多为亚健康,消化不良。
7 饮食伤胃:
病因:多因暴饮暴食,损伤脾胃。
病机:脾胃纳化失常,中焦气机受阻所致。
症状: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,胃脘痛,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柏油便,便下恶臭,舌苔白,苔厚腻,或花斑苔。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,故恶心、呕吐、呃逆、嗳气吞酸。
西医多为浅表性胃炎,拌糜烂水肿。
8 胃络瘀阻:
病因:长期饮食不节,暴饮暴食,进食不洁食物。
病机: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,瘀血有形,故痛有定处,日久难愈。
症状:痛如针刺或刀割,或见吐血紫黑,便血如墨,舌色紫黑。胃脘痛、胃出血,大便隐血,血小板低等。
西医多为胃溃疡、糜烂性胃炎。
以上证型均会出现几个病症相兼出现的情况。